鲁迅和果戈里同写《狂人日记》,影响却大不相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果戈里 狂人日记 鲁迅和果戈里同写《狂人日记》,影响却大不相同

鲁迅和果戈里同写《狂人日记》,影响却大不相同

#鲁迅和果戈里同写《狂人日记》,影响却大不相同|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发表于19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上。

小说以日记的形式,描写了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在小说里,“狂人”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医生给他看病,让他“静养”,他便认为是让他养肥可以多吃肉。他记得大哥曾对他讲过“易子而食”、“寝皮食肉”之事,然后想起“妹子”死时,大哥劝母亲不要哭,便认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认为是“疯子”,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

《狂人日记》是现代中国的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同凡响的地位。

可是早在84年前,也就是一八三四年,俄国现实主义大家果戈里也写了一部小说叫《狂人日记》。

果戈里的这部小说同样用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政府小职员波普里希钦如何遭受社会的排挤和爱情上的重挫而一步一步走向疯狂的过程。他身份卑微,处处受人冷落。然而他却不自量力地爱上了司长家的小姐,并且整日沉迷于自己给自己编织的美梦之中。

其实他一开始也是一个正常的人,和他所厌恶的那些官僚一样,常常讨好上司,至少还懂得如何在官场生存。对自己给自己编织的美梦也还抱着一丝希望。直到最后,他发现他所尊敬的部长不过也只不过是一个虚伪的官僚,他一心追求的小姐也是虚荣势利的。这就让他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只留下幻想,直到病情完全恶化,完全失去了他自己一开始的模样,甚至将自己幻想成国王,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疯子。

一、两部小说的相同之处。

如果仔细对比这两本小说,就可以发现,两本小说有着明显的相同之处:

1、人物方面。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被环境迫害的狂人。

2、体裁方面。都是第一人称的日记体,这种体裁便于抒发“我”的真情实感,使读者能够收到强烈的精神感染。

3、思想倾向。都是对现存秩序的不满,以及对历史的弊端进行批判和控诉。

4、艺术方面。都采用了现实主义手法,也都采用了深刻的心理解剖的方法。

为什么会这么相同呢?

那是因为果戈里是鲁迅最喜爱的评论最多的作家之一,鲁迅曾在多个地方表达了对果戈里的欣赏和崇敬。

比如,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因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势必倾向了东欧,因此所看到的俄国、波兰以及巴尔干诸国作家的东西特别多。……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里和波兰的县克微支。”

又比如鲁迅在《译者附记》中提到:“果戈里几乎可以说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他开始是描写乌克兰的怪诞的,但逐渐移到人事,并且加进讽刺去……为现代人所爱读。”

所以,在创作中,鲁迅是深受果戈里的影响的。

二、两部小说不同之处

不过,虽然两篇小说颇为相似,但是影响却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说,鲁迅的《狂人日记》是超越果戈里的。

1、立意上。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中狂人波布里希钦,喊出了被侮辱、被损害、被摧残的小人物充满心田的不满和愤怒,攻击的矛头指向上层的侍从官、将军。也就是说,他的反抗重在反抗昏暗的官场。

但是鲁迅笔下的狂人,喊出的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历史与现实彻底否定的心声,攻击的矛头指向整个旧制度,揭示的是中国封建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

所以,从立意上来看,鲁迅的立意更为深广。

2、人物的本质与思想境界上。

首先果戈理的狂人是一个受歧视、受屈辱的卑微的人物,为被夺去了昔日的天堂和今日生活的权利而怨恨,为羡慕上流社会而倾倒,以至发狂;鲁迅的狂人则是一个受迫害受围攻的时代战士。是一个为被夺去了的人性而愤怒,为改变古己有之的旧制度、旧秩序而呼号,不被理解,反遭迫害,以至发狂。

再者果戈里笔下的狂人是因为自己想入非非而不得以至发狂,他是真疯实狂,他想得到隆盛华贵,实际却卑微可怜;而鲁迅笔下的狂人是为唤醒世人奔走呼号而被人逼疯,他既是真疯狂,又是真清醒,他说的是狂话,道出的却是真理。

最后,果戈里的狂人是朝思暮想得到司长小姐,最后他哀告妈妈赶快来拯救自己,他要的是同情、爱抚、温情和个人的幸福;而鲁迅的狂人则是一个日夜思虑人在吃人又被吃。最后地呼吁是为了拯救未被礼教污染的干净的人之子,他要的是觉醒、转变、反抗、战斗和人类的进化。

这两个狂人,一个是为自己的个人幸福发狂,一个是因为民族觉醒发狂,所以鲁迅的思想境界更高一些。

3、风格上。

果戈理理描绘、刻画狂人时,笔调是幽默的,语含风趣,略带调侃意味,又有轻微的戏谑,所以他是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开始可笑后来悲伤”;鲁迅的则以悲剧的形式来表达忧愤的内容。在《狂人日记》里,它的语言是急促的、铿锵的、沉痛的、挑战的、质问的,它震动着人心。

所以,就连鲁迅自己都说“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

年轻时候的鲁迅

三、作品不同的原因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原因有两个:

1、社会背景不同。

果戈里所在的19世纪时期,俄国底层人民正处于十分悲惨的境地,他们政治上仍然受压迫,经济上照旧依附于地主。他们承担着赎金、贷款利息、等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的重压。这样的环境下,小人物的生活艰难异常。所以果戈里的作品多用于揭露农奴制俄国社会的黑暗、腐朽。但是由于小人物追求的是个人幸福,并没有反抗旧政权的想法。

鲁迅所处的时代当时社会十分的黑暗,因为政府的欺压导致全国老百姓的平穷,让老百姓不好过日子,鲁迅于是用写作来唤醒人们的精神,所以他的作品主要是唤醒人们的觉醒精神。

2、两人生长的环境不同。

果戈里出生于19世纪的俄国,那时候俄国官场腐败,果戈里中学毕业后在十二月党人革命运动的影响下到了彼得堡做小公务员,那时候薪水低,导致他的生活拮据。也由此他亲身体验了“小人物”的悲哀,也目睹了官僚们种种不堪的现象。因此他的作品里多是小人物对官场的控诉,《狂人日记》就是其中的代表。

鲁迅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官僚家庭,家道兴盛时别人对他恭恭敬敬。后来家道中落,别人便对他冷漠起来,少年鲁迅经历了家庭的兴衰也尝尽了人家的冷暖。结合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他深切地感受到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因此,他意在揭露封建礼教的危害。也因此,他的作品多体现于唤醒被压迫的人们。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